“我只穿男装”,希望女孩永远不懂这句话

前两天,在网上看到一支视频。

一位男士偶然淘到了一条女式中古牛仔裤——虽是女款,但尺码和外形都满意。

高高兴兴地买回家,穿上身后却发现一个巨大的“设计缺陷”:

这牛仔裤的裤兜,怎么什么都放不了???

他尝试着放入正常大小的手机,小小的 airpods 耳机盒,圆形墨镜等日常物件……只能塞一半不说,还紧紧卡在腰间,硌得难受。

“我只穿男装”,希望女孩永远不懂这句话

被手机硌到胯骨,实乃女性之共通经验

为了对比,他展示了类似款的男式牛仔裤,并顺畅地从兜里掏出了……一瓶葡萄酒。

“女裤兜太反人类了,”他说:“现在我终于明白,女孩为什么要拎包了。”

“我只穿男装”,希望女孩永远不懂这句话

……我看不懂,但我大受震撼

男人的口袋,

究竟有多能装?

不只牛仔裤,“口袋差”体现在男女装的方方面面。比如外套。

有一次,异性朋友请我帮忙,从他的牛仔外套口袋里拿一包纸巾。

我掏遍了表面的上上下下N个大兜,掏出两个充电宝,数据线,耳机,巨大钱包,身份证,一大串钥匙……

甚至还有他上一顿没吃完、打包带走的金拱门,连包装一起。(别质疑,真的放得下)

遍寻无果,我问:哪个兜啊?都翻过了,没有。

他不耐烦地一把夺过牛仔外套,翻过内衬,展示两个无比巨大的内袋……

“我只穿男装”,希望女孩永远不懂这句话

借文豪网友的比喻:

那俩内袋之大,上下五千年也!

然后,从里面掏出了一包巨型纸巾。大概是这样的。

接着他说:看,你单独背个包,都没我一件衣服装得多。

“我只穿男装”,希望女孩永远不懂这句话

实在是很有冲击力

面对这盒巨大的纸巾,和这件哆啦A梦口袋级的“六连兜”男式牛仔外套。我陷入沉思。

我先是摸索过自己外套上的两个小口袋,呵呵,连手掌都塞不全。再扣扣牛仔裤的前兜……嚯,假的。

女装,苦“袋小”久矣!

“我只穿男装”,希望女孩永远不懂这句话

试想:

女装把口袋做小了,女孩不就都得买包了?

在豆瓣小组“粉红税抵制者联盟”里,也有人分享“我的男装牛仔外套里都装进过什么”

楼里这件外套,简直跟那件掏出巨型纸巾的“牛仔A梦”结构一模一样。外面有四个大口袋,内里还简单粗暴地做了两个大内兜。

除了常规的手机、数据线、充电宝之外,这位姐妹还在这件外套里装了一袋子汉堡王四件套餐(你看,真装得下);

以及一根大白萝卜,一瓶超市特供大号鲜奶,一束妇女节鲜花……

“我只穿男装”,希望女孩永远不懂这句话

他的金拱门,大概就是这么装的

对于常年与超紧裤兜、装饰性口袋等“女性特供设计”搏斗的女孩而言,平时穿的那些个裤子的口袋,连塞下手指头都费劲儿。

男装口袋这种程度的容量,实在使女孩们闻之惊叹。

如此,也就能理解——为什么男士包履款式都容量巨大。例如公文包,双肩包。

男士的背包,大多是为那些终于放不进大口袋的物件而存在。比如电脑,比如出差用的换洗服饰,比如登山用具。

另一方面,自然也能够理解:女孩们出门,为什么总得带个包。

因为装不下啊!

“我只穿男装”,希望女孩永远不懂这句话

这么一想,男女装的“口袋差”,完全就是一场另类的“粉红税”骗局。

毕竟,主动买包用作服装搭配,以及由于衣服裤兜太小而不得不买包,以弥补口袋的功能性。

这完全是两码事。

无处不在的“粉红税”骗局

“粉红税”,即“性别税”。

指的是在购入同款或同类型商品时,女性消费者所支付的费用,往往比男性更多。

比如,同一款衣服,只要从原色改成粉色,或者加上些蕾丝花边,售价就能翻上近一倍。

而在保证男女款同价售卖后,又会存在男款衣物质量比女款更好的情况。

同款同价的羽绒服,男款的充绒量却默认高于女款;如果是西装,面料更厚实,针脚更细密的那个,也总会是男款。

“我只穿男装”,希望女孩永远不懂这句话

这是服装行业众所周知的“潜规则”

美国纽约消费者协会,曾经做过一场调查:

在美国的 5 大类 397 种商品中,42% 的产品是女款相较定价更高。而美国女性的平均收入,仅占男性收入的 78.6%。

也就是说,由于自己的天然性别,女性拿着更少的工资,却付出着更高的生活成本。

为什么“性别税”大多收女不收男?

男女同款产品在质量、价格甚至服务上差异的原点,始于消费主义对女性的刻板印象。

女孩一出生,被簇拥着裹上本质大差不离、只售价更昂贵的粉色系婴儿用品。相较普通版本,这些改动明明成本低廉,价格却贵上近倍。

长大后,“性别税”更是渗入到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……

“我只穿男装”,希望女孩永远不懂这句话

定睛一看,写的几乎都是“粉红税”

商家们默认女性不在意穿着品的质量与实用性,不需要更多、更大、更深的口袋。她们只需要不断更新换代的款式,可以用徒有其表的“好看”去打发。

商家们用那些又小又紧的口袋,吸引女性额外为包履品类付费;又用相较下更容易洗坏穿旧的女款衣物,推动着女性一轮又一轮的快速消费。

甚至不只是服装业。

同样的红糖商品,只要标上“经期专用”,“孕妇特供”,甚至仅仅只在品名前加上“女生”二字,售价自可水涨船高。

还有前不久引起舆论热议的“男性盒饭”和“女性盒饭”,“爸爸牛排”和“妈妈牛排”,“男款零食”和“女款零食”……

“我只穿男装”,希望女孩永远不懂这句话

可以设置荤素版零食礼包,

但绝不是以男女之名。

甚至还有驾校女性专属 VIP——保证你学车时不被性骚扰,但要加钱。

你看,这种对于基本人权的保障,竟然都成为了商家收取“粉红税”的理由。

各行各业变相收缴“粉红税”的行为,早已深深融入了消费主义的循环链条中,成为使大众发出“还是女人的钱最好赚”等言论的诱因之一。

这些层出不穷的“个例”,恰恰说明:

女性的一生,都在为这种结构性歧视买单。

旷日持久的“男本位”社会

还记得此前那场由“劣质散装卫生巾”引发的“卫生巾免税”讨论吗?

那场讨论造成分歧的原因之一,是我们对标准男本位”社会长久的默认。

注意,这里的“标准男本位”并不指全体生理男性,而是指“符合男性刻板印象”的男性。

正如款式多,质量差的女装是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一样;颜色只有黑白灰,款式简单板正的男装,同样也是对男性预设的刻板印象。

这个世界上,有只爱穿工装、牛仔、黑白灰的女孩,自然也有只喜欢粉色,想打扮得鲜艳靓丽的男孩。而这些都不在“男本位”的考量之内。

“我只穿男装”,希望女孩永远不懂这句话

什么叫“标准男本位”?就是社会的基础运作逻辑,以某些社会认可的“标准”男性为“默认值”。

别说女性,“非标”的男性们——包括但不限于那些在样貌、身高、收入、爱好、乃至社会地位上不符合社会对“男性”期待的男性们——都被剔除在外。

例如,汽车驾驶位的空间大小,最初就是以欧洲白人男性的平均身形为准。

类似的,还有宇航服的设计,防护服的设计,牛仔裤裆前的拉链,甚至酒店的拖鞋尺码等等。

诚然,无论是开车的,需要宇航服,防护服的,还是那些把牛仔裤穿火的工人……这批行业,最初都是以强壮的男性为主。

但几个世纪过去了,社会的组成结构,多元思想发展的层次,以及人文意义上的社会性别,早已不同往日,百花齐放。

标准,又怎能还维持着最初的模样?

“我只穿男装”,希望女孩永远不懂这句话

事到如今,似乎还是只有一个“标准男性的需求和体验,才是社会的标准需求和体验。

女性与其余男性想要获得同等“被尊为主体”的服务,需要加钱,需要额外的付出。

因此,女性的社会需求——比如卫生巾,卫生棉条,都成了“附加值”,成了额外增添的需求。自然应由女性自行承担,并“自愿”为之付费。

以至于,许多人一看到“卫生巾免税”讨论,第一反应竟是:女人的问题应自行解决,不该要求主流社会为你服务。

简单地将这句话拆开解读,即指“女性需求不是主流社会需求”

而所谓的“主流社会需求”,不仅不能覆盖占人口半数的女性,还漏掉了诸多男性。

“我只穿男装”,希望女孩永远不懂这句话

但也好在,近些年性别意识逐渐觉醒,而且不仅仅是女性。

也有部分男性——如文首那位意识到“女裤兜设计反人类”的古着爱好者,他们也逐渐看到了此前未曾注意的那个角落。

写这篇文章,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。只希望大家既然已经去看,不如付诸些行动。

所谓行动,不用多大,多重。

在下一次看见那些比同款更贵的粉色商品,比男款质量更差的女装T恤时,多问自己一句:

我真的要为它付费吗?我为什么要为它付费?

或许,世界就在这些疑问里,一点点被改变。

以上就是关于“我只穿男装”,希望女孩永远不懂这句话的全部内容了。

相关文章